12月2日晚,蔚蓝空间邀请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李婧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经验分享交流会。本次活动包括老师个人科研经历分享环节和师生交流问答环节。
首先,李婧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个人科研方面的经历和感悟。
关于个人求学经历和选择大气方向的原因,老师这样说:“我2002年开始在北大读本科,本科毕业选择了出国留学。那时自由申请拿奖学金出国是一个热门的发展方向,人数也比较多,我比较顺利地申请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当时北大特别热门的是生命科学学院和光华学院,但我个人并没有很想学热门专业,反而对地球科学、天文学,考古学的这些不太热门的方向比较感兴趣。所以还是遵从内心的兴趣,最终选择了学习大气科学专业。”
“当时我们学校大气学科的硬件和教学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比如在国内发表一篇JGR是非常难的,一般都发AAS和中文期刊,和国外科研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也是我当时想要出国留学的一个原因吧。当然随着国家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国内和国外的科研水平差距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
“我在国外的博士和博后的研究单位都是在NASA GISS。我的导师人非常好,而且学术水平很高,每次跟老师讨论都会收获很多。因为导师的学生就我一个人,所以很多细节我都可以及时地问老师,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问题。所以我在国外的科研进展也还算愉快和顺利。现在我的导师也仍然给我很大帮助,在合作和课题的发展上一直支持我。”
关于职业的选择和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老师这样说:“读完博后,我还是很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国内外的科研环境会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比如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人与人交往的方式都有区别。但我觉得现在国内发展得也越来越好,有充分的团队和经费支持,机会也很多,可以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都会选择回国发展。”
之后,李婧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她认为博士阶段的重要任务。
1) 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必备技能
博士期间是一个很好的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机会,建议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关的和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都要尽量把握。如果博士期间没有打好基础,以后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想要拓展一下的话,再去回头补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建议现在可以多看文献,多听各个方向的报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关于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不管是模式,还是编程语言,都需要多做尝试,哪怕是尝试完结果不好也不要紧,在尝试的过程中可以在技术上有很多收获。不然以后工作了再去学习调模式,会花费很久的时间也弄不好。以后自己开展科研项目时,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候就需要有技术的支撑,不然别人提前做出了结果,自己就失去了机会。
2) 发展自己的科研方向,并建立学术关系
博士期间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搞清楚自己现在做的研究是不是重要的问题,工作的创新性是什么,第二步在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有了深入了解后,开始思考下一步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个过程更多靠的是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建立学术关系指的是平时注重交流,多参加学生活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去开会作报告的时候,除了作报告的时间以外,可以和感兴趣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3)在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要有好奇心,这点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很难坚持。对事物保持持续的好奇,努力把最本质的东西找出来,最终就会有所成果。由好奇心开始,上升到总结出来规律,即 “好奇心—逻辑思维—求真”的过程,是我认为的“科研”的过程。
在交流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老师也一一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1.如何找博后岗位?
就现在的情况看,博后的选择大概分两种。一种是出国读博后,在国外积累科研经验,多发一些好文章,提高国际影响力。这需要我们现在就多看文献多参加学术交流,提前留意谁是你的研究方向比较牛的人,优先选择联系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牛导师或者课题组,也可以选择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年轻的助理教授。另一种选择是读国内师资博后,但现在国内真正的师资博后职位比较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平时要多打听。
2. 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科研?
我也见过有些人既有好的想法又有效率,这些人可能是所谓的适合科研的人,但这类人比较少,而且其实这类人不做科研干别的事情也可以干的很好。所以适不适合科研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浪费过多时间去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科研,或者抱着自己不适合做科研的心态,一会干点这个一会做点别的,就很容易不成功。所以应该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好,科研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困难要坚持,大部分人努力后都是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这时候说不定你就觉得自己适合科研了呢。
3. 如何及时高效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
读文献、管理文献很重要,建议在官网订阅前沿期刊,之后会定期收到期刊发送的邮件。听说Researcher手机app也可以订阅期刊。还要多关注国内外的主要报告和会议,比如AGU。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学术交流)也很重要,不能过于闭塞。
4. 作为老师,您对博士生的期望是什么?
导师是帮助学生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角色,而不是上级。希望大家不要总带着满足导师期望的包袱做科研,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为自己而活。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管是打算将来一直做科研或是做业务又或是转行,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准备,但自己目前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完成,做好当下的事。
小结
本次交流分享会上,李婧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海外求学经历,分享了对科研的感悟,并且解答了同学们各方面的疑惑,使同学们收获良多。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此次活动,也感谢同学们的参与,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