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 关于我们
    本系简介
    行政办公
    纪念册
    90周年华诞
    年报
    地图路线
  • 教职员工
    教研人员
    客座教授
    行政人员
    研究人员
    退休教师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
    气候与海-气实验室
    大气水循环与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北大AOS-哈佛EPS 气候与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 人才招聘
  • 科学传播
    学术报告
    蔚蓝空间
    科普素材
    大气海洋数据平台
  • 基金奖项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奖
    花蕊优秀本科毕业生奖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育基金
    捐赠方式
  • 办公服务
    常用下载
    院会议室预订
    访客预约
    公共网盘
English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陶祖钰教授讣告

发布时间:2025-02-25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退休教授陶祖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24日3时40分在京逝世,享年86岁。

陶祖钰教授于1939年10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无锡市。1956年9月,陶祖钰教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9年转入地球物理系继续学习,1962年6月毕业,同年留校于地球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7年1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8月晋升为教授,1995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2月退休。

陶祖钰教授胸怀祖国,在政治立场上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端正的作风。陶祖钰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显著的学术成就著称。他所著的教材《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原理和实践》与《气象站天气分析与预报》广受好评。其参与研究的中国降水过程与湿斜压天气动力学的科研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参与研究的台风、暴雨业务数值预报方法研究成果于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自主研究的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成果于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其自主研究的暴雨科学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成果于1997年获国家气象局气象科技进步二等奖。陶教授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悉心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陶祖钰教授在生活中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即便在退休之后,他依然致力于科研工作,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钻研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受广大师生尊敬和爱戴。陶祖钰教授对天气学教学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长期在气象部门开展天气预报业务培训,帮助了一批又一批预报员的快速成长。陶祖钰教授一生勤勉敬业、淡泊名利,他的逝世不仅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大气科学学界特别是天气学领域的重大损失。

陶祖钰教授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3月2号10点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需要参加的各界人员请于2025年2月28日星期五16点前联系赵老师,电话:010-62767542。

各界的唁电、悼文、挽联等敬请发送电邮至zhao_dong_qing@pku.edu.cn,联系电话:010-62757542(赵老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陶祖钰教授治丧办公室

2025年2月25日

 

  

地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楼五层,北京,中国 , 100871 电话:010-62765802 传真:010-62751094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北京大学 ----

Copyright © 2017.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