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简介
2020年度谢义炳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于2020年11月2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厅顺利举办。6位获奖者分别为:
成里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哈 瑶,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缪育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杨 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学院;
袁乃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赵胡笳,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我系校友、谢义炳先生的女儿谢庄女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胡永云、黄嘉佑、刘式达、毛节泰和秦瑜教授以及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了颁奖仪式。
二、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由胡永云教授主持。毛节泰教授就今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的评审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宣布了获奖人名单。

胡永云教授主持颁奖仪式

毛节泰教授宣布评选结果
谢庄女士介绍了谢义炳奖设立的初衷和意义以及谢义炳先生生前的梦想-东方气象学派。仪式上播放了回顾谢义炳先生生平的短片。

谢庄研究员发言

颁奖嘉宾和获奖者合影
自左而右:刘式达、袁乃明、秦瑜、杨洋、成里京、黄嘉佑、缪育聪,赵胡笳、谢庄、毛节泰、哈瑶、胡永云
颁奖仪式之后,六位获奖人分别作了简短的学术报告,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的科研经历和主要科研成果。

成里京报告
成里京介绍了新的XBT数据偏差订正方法和IAP格点化方法,克服了国际已有方法的“没观测,没信号”缺陷,更准确地估算了海洋变暖速率。

哈瑶报告
哈瑶做了关于东亚台风与夏季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的报告,主要围绕西北太平洋台风变率、东亚夏季风演变特征和汛期降水预测技术等问题开展研究。

缪育聪报告
缪育聪对多尺度天气过程对气溶胶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发现气溶胶污染受多尺度气象过程的共同影响。

杨洋报告
杨洋介绍了中国大气气溶胶变化趋势、源追踪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的研究,并讨论了COVID-19疫情期间气溶胶排放减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袁乃明报告
袁乃明介绍了非线性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气候预测方法研究的工作,包括气候可预报性来源诊断方法、发展多因子多尺度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复杂网络方法应用于气候预测等方面。

赵胡笳报告
赵胡笳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与污染气象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东北地区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
报告结束后,胡永云教授再次对获奖人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更优异的科研成果。胡永云教授也勉励在座的青年学子:北大最重要的教育使命是学术和文化传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气、海洋和行星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希望大家以谢义炳先生为榜样,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
“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纪念已故的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系教授谢义炳院士(1917-1995)而设立的。奖项最初由谢义炳先生生前捐赠的资金用于资助北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贫困学生。后来,谢义炳先生的学生、亲属和生前好友不断捐赠资金,成立了“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基金会(由北大教育基金会管理)。2008年,我系决定将其更改为奖励在大气科学领域做出优异成果的青年学者(35岁以下)。2010年,我系将奖励领域扩展到海洋科学领域。2019年,我系决定不再为我系博士研究生保留一个名额,希望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成为一个奖励全国范围的大气、海洋和行星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奖项,并将把奖项扩展到港、澳、台地区。2008年至今,获奖者共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