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至20日,中国气象学会第 29 届理事会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行。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刘文泉处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大气科学处李薇处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杭建副院长等11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大气物理学及其相关分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讨和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推动大气物理学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科研支撑能力。
会议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赵传峰教授主持。刘文泉处长详细介绍了中国气象协会的百年历程,阐述了协会在对外交流、科普工作、期刊运营等方面的成果,同时介绍了理事会人员组成、现行章程及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提出强化政治引领、优化会员服务等工作方向。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戴永久院士首先祝贺新一届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希望新一届委员会能够再接再厉,继续推动大气物理学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气科学处李薇处长预祝会议顺利召开,并对会议研讨提出了期望,希望各位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交流与研讨,为大气物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杭建副院长对与会人员表示了热烈欢迎。
18日上午大气物理学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赵春生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围绕大气物理学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展开热烈讨论。南京大学汪名怀教授指出大气物理发展需重视模式建设与计算资源,积极探索机器学习用于多尺度模拟。国防科技大学张云教授建议依托大气科学装置开展室内外试验,整合高校资源。清华大学林岩銮教授期望学会在极端降水机理研究上发力,进一步支持和提升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大气物理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强调应用物理在大气物理中的重要性,推进实验与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陈宝君总师关注人影相关大型科学装置建设与资源整合利用。兰州大学李积明教授建议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兼顾学科与人才培养。新疆沙漠研究所杨帆研究员分享西北沙漠实验平台并欢迎合作。中山大学韩永教授强调大气物理研究链条与信息获取难题。兰州大学张镭教授强调观测与模式发展,应重视基础研究。北京大学王开存教授介绍北大大气学科的发展历程。国家卫星中心陈林研究员探讨风云卫星发展面临的理论支撑、人才培养等问题,呼吁从卫星角度梳理大气物理的前沿问题。暨南大学马楠研究员指出科学研究缺乏工程师技术支撑,同时应加强及不同领域交流活动。西北生态资源研究所孟宪红研究员强调加强复杂地形下的观测。西安理工大学狄慧鸽教授呼吁研发新大气科学观测仪器。兰州大学葛觐铭教授提出开展联合观测试验与数据共享。青藏高原研究所马伟强研究员分享了高原台站的维护情况,期望数据能够服务大气物理学科的发展。北京大学李婧教授建议开展长期观测与国际合作。复旦大学张峰教授建议发展云物理大模型,并构建高校联盟。大气物理研究所蒋如斌研究员强调了无人机大气探测的重要性。戴永久院士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大气物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参与大气物理研究。最后李薇处长强调不同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其他专家学者也积极发言,共同研讨该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18日下午,各位专家展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先后由赵传峰教授、大气物理研究所夏祥鳌研究员主持。赵春生教授梳理了云物理发展的进程并从发展的角度解析了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大气物理研究所郄秀书研究员探讨了目前雷电研究中难点并且给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朝林研究员阐述大气物理学科特点,分析我国大气物理研究领域发展格局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兰州大学田文寿教授关注中高层大气平流层水汽和气溶胶,以及与上下层相互作用对对流层天气的影响,提出亟需发展中高层大气探测技术,从单要素向多要素协同探测发展,同时指出国内相关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不足。武汉暴雨研究所崔春光研究员通过多次梅雨锋暴雨科学试验,研究梅雨东传时云物理特征的变化,分析飞机观测的梅雨降水云微物理特征,验证双偏振雷达反演结果,还探讨西南涡及边界层急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兰州大学张镭教授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粉尘不仅影响当地气候,还能抬升到对流层上部向外输送,影响全球气候,通过粉尘气溶胶野外科考,揭示粉尘-云相互作用对下游降水影响及铁化学转化对太平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国防科技大学张云教授讲述雨滴形态观测,研究雨滴下落影响因素和降水中湍流分布,并对海南观测、东部冷流雪观测作出展望。
19日,各位专家继续展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先后由汪名怀教授、李婧教授、韩永教授和李积明教授主持。赵传峰教授揭示了云内雨滴对气溶胶影响云滴有效半径的关键作用,厘清不同类型气溶胶对云降水生成时间的影响及机理,还发现了气溶胶和薄云在高反照率地表下的短波增温效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陆春松教授探讨了夹卷对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雷达反射率因子与LWC关系研究夹卷现象。夏祥鳌研究员分享了太阳能资源评估和预报,以及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相关研究。林岩銮教授强调对流方案对天气气候模式影响巨大,并关注从一维到二维云模型的转变。韩永教授从大气物理学和大气探测学定义出发,回顾大气探测与大气科学进展,指出大气探测学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性。武汉大学毛飞跃教授则在定标方法及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精度更高的反演方案。杨帆研究员指出沙漠固碳机制尚不明确,观测结果存在矛盾。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权维俊研究员分享了全辐射要素质控、评估、数据集建设及应用的相关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大气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相关领域不断前进。后续,各位专家学者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天气预报准确性等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次会议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还为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明确了发展方向,专家们的深入研讨为推动大气物理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