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周天军
时间:2018年9月19日(周三)15:00-16:00
地点:物理楼北547
主持/联系:聂 绩
摘要: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正式将“2°C温升目标”纳入大会成果,并提出“力争把温升目标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5°C以内”。《巴黎协定》确立的1.5°C和2.0°C温升阈值,明显低于此前科学界关注的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温升目标。在《巴黎协定》的较低的温升目标下,未来全球和中国气候将如何变化?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团队利用气候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报告是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研究发现,《巴黎协定》1.5C和2C温升目标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与温升幅度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东亚季风区极端温度事件、非洲气候脆弱区破记录热浪事件等,在1.5C温升目标下的发生风险和2C温升目标相比明显降低,例如全球陆地季风区面积和人口对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将减少~20-40%,东亚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增幅将减少35%-46%,类似2009/2010年发生在北部非洲、2015年横扫整个非洲的极端热浪的发生概率将分别减少20%和10%,而类似1991/1992年伴随南部非洲大旱出现的极端热浪发生概率将减少25%。在暖的气候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对地区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将加剧,在厄尔尼诺年发生比非洲历史上1991/1992年更强的热浪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报告还将讨论一些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极端事件的变化机制问题、气候敏感度对预估结果的影响、温升阈值与碳排放空间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