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源流深远,积淀深厚。自1929年肇始至今,学科发展历经三个主要阶段:
开创守望阶段(1929–1952):学科始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后于西南联大时期正式建系。艰苦岁月中铸就了坚韧奋发、自强不息的学科精神。
蓬勃发展阶段(1952–2000):1952年随院系调整进入北京大学,逐步由物理系气象专业发展为地球物理系,设大气物理与天气动力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大气科学专业,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量骨干人才。
融合拓展阶段(2001至今):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大气科学系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发展迈入新阶段。2010年5月,为加强海洋科学研究,设立物理海洋专业,并更名为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实现学科架构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本系正依托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九十余年来,北京大学几代大气科学学人始终秉承自由、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成就斐然,为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这里名师荟萃,竺可桢、李宪之、赵九章、涂长望、谢义炳、顾震潮、陶诗言、周秀骥、赵柏林等著名科学家先后在此执教或兼职。这里人才辈出,在二千多名毕业生中涌现了大批英才,叶笃正、郭晓岚、谢义炳、赵柏林、黄润乾、任阵海、曾庆存、丑纪范、周秀骥、龚知本、李泽椿、吕达仁、丁一汇、黄荣辉、汪景琇、吴国雄、金亚秋、王会军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都在这里学习过,毕业生分布在气象局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管理和科研岗位,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任职于海外名校、研究机构和其他领域。
本系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8人,包括博雅特聘教授7人、教授5人、长聘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6人、副教授3人,以及高级工程师、讲师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另有兼职教授5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随着一批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加入,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术氛围浓厚的教学科研集体。
本系研实力雄厚,聚焦大气与海洋科学的基础与前沿问题,倡导协同创新。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超过80万元/人,年发表SCI论文13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于《Nature》《PNAS》及其子刊等高水平期刊。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气辐射与遥感、云物理与大气化学、大气边界层与环境、数值天气预报与模拟、大气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气候动力学与模拟、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古气候和行星大气等,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
本系构建了本、硕、博、博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大气科学"为全国唯一的大气科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并自设“气候学”与“物理海洋学”两个二级学科。本科"大气科学"专业于1993年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理基础、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一、二年级本科生在物理学院接受统一的数理训练后,从三年级开始,本科生开始进入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本系与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高校签有学生交流协议,支持优秀本科生暑期访学。约90%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约10%就职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知名企业。
本系设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物理海洋学硕士与博士点,每年招收约20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欢迎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申请推免。毕业生多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气象、环保、海洋、民航等机构与企业。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致力于探索未知、培育英才,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